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智慧經營】:破壞式創新 談宏碁突圍與品牌挑戰


破壞式創新 談宏碁突圍與品牌挑戰

2013.12.11 經濟日報/文/謝榮雅】

時屆歲末,回顧整個2013年是全球科技業面臨嚴苛挑戰的一年,日前媒體也大幅披露工程師VS.設計師、價格VS.價值等等台灣科技產業沉痾已久的關鍵問題,而曾經任職於宏碁的我,目睹了過去科技產業的極盛輝煌時期,一直到現在的停滯,甚至低迷的危機,對於這場革命性的科技業典範轉移也深有觀察與體悟。

早在三十多年前,宏碁的七位主要創辦人之中,就有一位來自工業設計背景,接著在十數年內,發展成具有旗艦型規模的工業設計團隊,甚至引進IDEO前身ID2為顧問公司,不僅證明了內部極為看重設計對產品的重要性,也同時對整體科技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指標高度與引導作用。


於此同時,由於所謂Wintel系統以及PC橫掃了全球市場,國內的宏碁也在這樣的第三波浪潮之中扶搖直上,創造出盛極一時的光景。


未脫工程思維阻礙創新
只是,在這早期意氣風發的背後,也埋下了日後設計創新的隱憂。

第一,宏碁雖然引發IDEO後來所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風潮,但不敵當時台灣產業界普遍瀰漫的代工氛圍和邏輯,未能深化。

第二,內部出走人員琵琶別抱,導致同質的科技產業迅速崛起,也同時挖走費心培植的工業設計人才。

第三,當年宏碁跟緯創分家,在重代工輕品牌的思維下,將重要設計師分到緯創,品牌淪為設計外型甚至貼牌的公司,明顯呈現出宏碁雖然已成為國際品牌,卻還是脫離不了原本的工程思想;注重通路卻忽略了創新,也未能真的將使用者經驗探索和設計想像力融入開發策略。


產業環境消費趨勢逆襲
最後則是科技產業環境與消費趨勢的逆襲,原本Wintel聯盟的優勢在Apple的平板出現後遭到瓦解,當Apple掌握住消費者體驗又不斷強化美學品味來創新,宏碁卻停留在通路與CP值的迷思,面臨這樣的3C生態環境驟變,宏碁慣有的工程腦袋顯然未能做出即時因應,只能眼見半壁江山拱手讓人。

我曾經是宏碁的一分子,自然也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對照起七、八年前曾有機會可以併購聯想,而今卻風雲變色、形勢反轉,更使人扼腕慨嘆;因此在當前這個決定性的關鍵時期,該如何振衰起弊,是我最關切、也認為是最刻不容緩的議題。

首先,宏碁內部必須引入年輕且非工程背景的領導人新血,否則當大家太過習慣複製以往的成功模式,同樣會再次淪為規格功能導向的思考;我認為一個企業經營愈困難的時候,對人才的渴求應該愈殷切,而時下年輕人比我們這一代都要瞭解風格趨勢與數位行銷,若由他們來主導才可能帶來全新的視野與企圖。

宏碁必須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戰略高度以重新定義企業品牌,也提供消費者更多更全面的生活風格可能性。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必須實踐破壞式創新,因為既有的3C產品已難以拯救宏碁,一味跟風仿效的老二主義在現今環境條件下,早不具空間,唯有在趨勢和生活形態上,重新找到科技整合的新方向,甚至以破釜沈舟的決心,重新發明具破壞式創新精神的產品,或許也需重新發明自己的產業位置,才能另闢蹊徑、殺出重圍。


把想像力注入產品靈魂
當過去的通訊科技龍頭,如NokiaBlackberry相繼遭到市場考驗而脫售,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已是一場全球科技品牌都無法規避的挑戰。

相較於其他產業,科技產業進化速度是超乎想像地快自不待言,台灣過去在產業政策上因為做出對的選擇,一度造就了資訊工業的榮景。

但在強調感性、體驗等不同價值取向的當代,台灣品牌如何將想像力注入產品靈魂,賦予使用者(功能訴求以外)的嶄新意義,進而指引人類未來的新方向,這是絕對無法用代工思維和技術眼光來領導的,也是除了Acer之外,諸如ASUSHTC等品牌終將面對的嚴肅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