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生活趨勢:墓仔埔也敢去!?

奇想抱報第二十五期精選文章


在都市發展中,隨著人口成長需要不斷地興建住居;而其中一種「住居」,預估人口死亡率而規劃的空間:墓園,則是讓我們親愛的家人在離開這個世界後,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公墓(包含傳統土葬公墓與納骨塔)在台灣,一向被視為嫌惡設施,雜草叢生、陰森詭異,甚至成為治安死角,令人敬而遠之,只有在清明掃墓時才看得到人煙.然而,這個安息之地,只能是恐怖陰森的形象嗎?


歌手伍佰有首歌是這麼唱的:「狂戀的人有勇氣,不驚一切唷!無論三更也半瞑,墓仔埔也敢去!」.這是你我印象中的公墓,地處偏僻、人煙稀少、雜草叢生又有些陰森恐怖,平常沒事,大概只有熱戀的人敢去(大誤).受到台灣民俗觀念的影響,普遍認為先人墳墓的位置與走向,會影響後代子孫的運勢,逝者入土為安,也講究福地的風水,於是,在傳統公墓裡,不同方向、排列緊密的墳塚似乎是種常態.像這樣能夠比較清楚「辨識」墳塚位置的情形,大多是清明過後,經過後輩子孫一番整理,才能夠分辨出道路與墓地.早期台灣一般公墓的規劃,沒有任何的標示系統或排列規則,只能憑藉父執輩的印象,每年在茫茫的雜草中尋找親人的墳塚,假若又隔了好幾代未曾有人帶領,恐怕很難知道祖先墳塚的位置.

墓園,不就是讓逝去的親人安息,同時能夠撫慰還活著的親友並且帶給他們平靜的地方嗎?這片安息之地住著我們已逝去的親人,不應該是這般陰森恐怖的景象吧?誰說公墓一定都是雜草叢生、陰風慘慘,墓園也能有肅穆之美,甚至成為外國遊客的觀光景點,不相信嗎?那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幾個世界知名的美麗公墓:

--------------------------------------------------------------------------
#智利:彭塔阿雷納斯公墓(Cementerio Municipal de Punta Arenas)
Photo by christ-o-phile
Photo by Ryan Greenberg
Photo by * Cati Kaoe *

位於智利南部的彭塔阿雷納斯公墓,興建於19世紀,是一座市政公墓,被譽為智利最漂亮的公墓,這裡埋葬著當時最具權力的名門權貴,因此墓穴裝飾華麗,隨處可見大理石或青銅雕塑,用以彰顯權勢,公墓內的柏樹高大挺拔,多條小徑通往不同家族的陵墓.

--------------------------------------------------------------------------
#義大利:米蘭紀念墓園(Il Cimitero Monumentale di Milano)
 Photo by zZeta
Photo by mertxe iturrioz
Photo by PaoloSerena
Photo by mertxe iturrioz
Photo by TinoZH
Photo by PaoloSerena
Musei a Cielo Aperto 2012 / Photo by Fondazione Milano

你能想像這座墓園就坐落在米蘭市區裡,隔著一條大馬路,對街就是人口密集的商業住宅區嗎?位於地鐵站Garbadi附近,或許是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墓園,隨處可見各種雕塑藝術品.由建築師Paolo Maciachini設計,於1866年開放,此後逐漸充滿義大利當代和古典的各種雕塑.正門是巨大的名人堂(Famedio),為新中世紀風格的大理石建築,最特別的是仿Giotto風格的土耳其藍天花板設計,增添神聖的氣氛,長眠於此的包括米蘭乃至義大利的一些名人,例如偉大的音樂家韋瓦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也長眠於此.此外,這裡有一個非天主教區和猶太區,在紀念教堂的台階旁,有一紀念碑紀念在納粹集中營中死亡的約800位米蘭人.


 --------------------------------------------------------------------------
#法國: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Photo by k8luvsmicrobes
Photo by Steven Soper
Photo by  NatalieMaynr
Photo by Auremis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著名的公墓之一,位於巴黎的第20區,是市區內最大的墓園.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名字來源於路易十四的虔悔神父,他所住的房子是1682年耶穌會在過去一座小教堂的位置上重建的。1804年巴黎市買下了這個地方,將它改建為公墓。由於許多傳奇的歷史人物都安葬於此,例如波蘭音樂家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文學家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女高音卡拉絲(Maria Callas)等都長眠此地,每年吸引數十萬來訪者。同時它也是五場大戰爭的紀念地。許多人希望與著名的市民葬在一起,目前這裡葬有30多萬人,更多被火葬的人的骨灰陳列在骨灰安置所內。 

 --------------------------------------------------------------------------
#奧地利: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
Photo by Willi Frerich
Photo by IsaacMao
 Photo by schunoi
Photo by weisserstier
Photo by weisserstier
Photo by weisserstier

維也納中央公墓設立於1874年,位於維也納Simmering區,是維也納現存最大的墓地,每天舉行約25場不同宗教儀式的葬禮,這裡約有33萬個墓穴,百餘年來有許多名人安葬於此,如舒伯特、貝多芬、布拉姆斯、老約翰.史特勞斯等.進入公墓後的林蔭大道,便是1949年經典電影《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 中取景的場地.林蔭大道的末端是卡爾盧埃格爾紀念教堂(Dr. Karl Lueger-Gedächtniskirche),也是維也納20世紀初最重要的新藝術 (Art Nouveau) 建築.
  
--------------------------------------------------------------------------

從以上幾個有名的公墓來看,歐美國家似乎很早就將公墓公園化,或許因為風俗民情與宗教信仰,死亡在這些地方看來不是結束,而是成為永恆,尤其是許多名人,在去世之後幾百年的今天,仰慕者依舊絡繹不絕,前往朝拜.這裡沒有死亡的恐懼感,反而多了些許的寧靜與平靜.

台灣的殯葬業近來也有些許的改變,殯葬已從傳統只是提供空間讓逝去的親人下葬及一些傳統儀式,轉變為一種新興的服務業.無論是公辦或是民營的墓園,至少在環境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整體空間經過系統化的規劃,就像一般的住家有門牌號碼,已能夠簡單地從區域編號知道所在的位置.幾個知名的民營墓園除了從往生後所有的流程事務一手包辦,在墓園的景觀規劃更是重視,甚至邀請國際建築大師操刀設計.或許換個角度思考,墓園的功能除了是安葬我們親愛的家人之外,也要讓我們及後代子孫永遠緬懷、感念,讓逝者有尊嚴,生者能得到平靜.公墓的公園化,能夠使整體的環境不再陰森恐怖,自然植栽的生命力帶來心靈的平靜.所以,誰說墓仔埔恐怖不可親近,只要妥善規劃,人人都敢去墓仔埔!



本文作者:奇想創造 情報副總 張慧屏/Emily Chang


【更多文章:奇想抱報第二十五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