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謝榮雅的設計觀察」:設計潛力 藏在點滴生活中

【經濟日報╱文/謝榮雅】 2012.07.02

最近幾次受邀參加台北申請「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諮詢會議,發現討論焦點大部分都鎖定在拼命尋找台北「既有的好」。我倒是認為,既然世界設計之都的申請重點在於設計力對美好城市的未來構築,若能趁此機會找到台北原本還不夠好的地方,誠實地面對城市需要改善的問題,並且透過設計的手讓它變好,或許更能呈現設計能量介入後的對比張力,以及強化台北設計能量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別人的需要看  看見設計的責任。《2016 Taipei 世界設計之都》

當我們醉心於蒐集台北經常被國內外媒體報導的「亮點」時,我們是否認真的想過,這種侷限於點狀的思考,真的是爭取世界設計之都頭銜勝出的關鍵嗎?站在設計思考的角度來看,以市民為主體來考量食衣住行的服務歷程系統,才是評審們關心的重點。首先,必須打破政府部會原本壁壘分明的疆界,跨界整合既定的分類架構與專長領域;

其次,軟硬體必須兼顧,虛擬和實際的生活世界必須整合,呈現形式也應該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再者,設計的價值在於解決生活難題,因此未必只有重大建設才值得關注。小處著眼的設計往往更能呈顯體貼人心的創意。舉例來說,總是卡住高跟鞋的水溝蓋以及不敷使用的公園座椅,難道不是設計可以著力的部分嗎?最後,總體規畫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全民參與的設計才能激盪出最大的能量。

這次申請設計之都的準備過程,台北需要發揮以市民為主軸的設計思考,揣想各種市民可能遇到的一日歷程體驗:舉凡上班、周休、出國等情境,都潛藏著可以改善修正的問題。推著嬰兒車搭捷運而處處碰壁的不良動線設計、要跨過快速道路再翻過河堤才能到達的河濱公園,這些由上而下的公共規畫,一點都不親民。不夠完善的空間體驗與使用經驗,正是需要設計導入的重點,設計師透過由下而上的觀察,提出問題也同時提出解決方案,例如抗噪音的公車站牌、結合公司門禁卡與健保卡的悠遊卡,或結合街道家具和電子感應裝置等等,成為都市安全的神經網絡,一種設計發揮多重功能,讓精巧便利的設計無所不在。  

最後,我要談的是全面設計(comprehensive design)的概念。從一開始的申請程序、企畫書的撰寫包裝,到接待設計之都的各國評審來台考察,都應該致力於創造不一樣的「差異化驚喜」,從中凸顯台北獨有的多元文化、溫暖人情以及台灣科技產業優勢。將五感六覺融合到評審們的體驗歷程之中,同時全面兼顧每一個設計環節與接觸面向。如營造美好的「無縫體驗」,將會是台北申請「2016世界設計之都」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全文閱讀】設計潛力 藏在點滴生活中 |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