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設計,化不可能為可能

Talent 第14期駐站講師謝榮雅答客問

 

 












1. 何謂設計?您覺得「設計」的核心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設計是指外型設計或是海報,其實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包含了許多面向,像是我們在大街小巷看到許多的髮型設計、建築設計、程式設計、服裝設計 等。所謂設計的定義是人類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的所進行的一連串活動、行為或是步驟。在我的二十年設計生涯裡,每一個階段看待設計的核心並不相同,因為在人 生經歷每個階段的不同事物後,看到的面向會改變,有時因為面對不同的的客戶、品牌等,在思考設計時也會有不同層面的考量;現階段我在面對「設計」這兩個字 時,著墨於解決問題的層面大過於視覺美感,當然視覺美感或是藝術性,也是解決問題以及人類對美欲求的方式之一,但我認為考量「解決問題」可涉及更為廣大的 層面,包括解決生活或是情感方面的問題,更貼近我目前思考設計的本質。

2. 您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生活中的大小事,還是其他?
我的設計靈感來自生活,包含生活上的例行公事,例如在開關水龍頭時,我會想到為何不用水來發電?在接送小孩的過程中,想到是否有更便利的方式往來兩地;在 看電視購物頻道時,也會思考一個不起眼的商品,如何經由主持人妙語如珠的加持,變得有聲有色;生活裡的所有面向都可能成為我設計靈感的來源。像是聽音樂 會、觀賞畫展或是藝術表演活動等,不必然是我創作靈感的來源,反而是在逛街、開車等日常活動中,從路人身上看到他們對生活瑣事的反應,才是我靈感的來源。

3. 身為一名設計師,平常會作些什麼事情讓自己的創意源源不絕?
我和大家一樣生活在台灣,並沒有做一些特定的事讓創意源源不絕,重要的是能否用心發現周遭的事,而非做一些事來增加創意。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散文類的書,很 佩服這些作家,因為他們可能在火車上的半個小時,就可以將觀察到的人事物串聯成動人的文章。但在同樣的半個小時中,一般人可能只是抱怨環境的吵雜,卻不知道在我們抱怨的同時,敏銳的人卻可以藉由觀察與描述來體會身旁的場景,進而透過更為深刻的感覺發生感動。設計師在某些層面,非常需要體驗、感覺生活的各種 面貌,並產生感動,所以我常去看別人的作品,從中得到感動,也從每天體驗的新事物中,思考還能為別人做什麼?或是能為自己做什麼?例如:現在為老人設計日 用品,多年之後自己也將受惠。如果能夠經常以這樣的心境來思考自己所設計的產品,也就是將自已當做使用者用,結合平常對事物的觀察與對生活的體悟,再思考 如何改進、改善人類的或自已的生活,若能夠結合這兩方面的思考,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產生。

4. 請問如何找到自己設計的風格?可否跟我們分享您自己的經驗?
我仍在找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在過去二十年的設計服務過程中,比較沒有自己的風格,主要是因為面對設計服務時,客戶端不管在品牌或是代工的模式上,都有希望呈現的品牌價值、商品機能性,或是獨特企業文化下的美感基礎等,所以,我反而是站在不同產業或是個別公司的立場,做出符合他們價值判斷的產品,在這樣的 過程中自然就沒有太多自己的風格。直到最近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即將產生商品,才有較多思考落在如何找出自己的風格,但比風格更重要的是「觀點」,也就是去 思考如何或是為什麼要做品牌,以及如何發展出這個商品的觀點,當釐清了生產的意義和設計的觀點,風格便呼之欲出地外顯出來了。

5. 如何使自己的觀察力變得更敏銳?請您透露一些個人的小秘訣。

我並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或是祕訣,只是記得從小對周遭的環境、視覺所見到的地方,會有較強烈的我喜歡或是我不喜歡的批判性,比較能理解的譬如美食,當你品嘗 到美味或是難以下嚥的食物,是否有強烈的反應,還是毫無知覺?或許平價的自助餐就能滿足味蕾而非高檔的法式料理。也許先天基因決定我們對某事物特別的慾 望,但我仍然相信這種能力能夠透過後天培養,於是,對事物的觀點或觀感放大了對於不滿的、不美的想改造,對出色的東西想稱讚、分享的感覺。對事物強烈的感 知源自內心,因此我只能分享自已從小對這部份具有較強烈的慾望、願望和使命。長大之後,從事了非常適合自己的設計師行業,不僅能批判不完美的事物,還能美化它,所以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讓我的觀察力從原本的習慣、到必然的內化,最後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6. 當創意遇到瓶頸時,該如何解決困境?
我的創意很少遇到瓶頸,遇到瓶頸的是從創意到實現的的過程,比方說量產、技術整合、模具製造、機構完成等過程,許多問題在後端的量化階段需要逐一解決。我 會在非常有感覺得狀況下,動手將想法具體成圖面,不會刻意壓榨自己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東西。我腦海裡面本來就儲存很多的元素、材料,這些材料就是從生活中 的體驗、思索、感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再加上我所有的生命經驗,於是在面對不同的議題、目的時,創意就能源源不絕地從大腦裡產出,而非在需要時 才開始尋找。

7. 創意與設計如何落實在生活中?您自己是怎麼樣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創意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它源自於想要為人類及環境改變的熱誠,無論是在會議室、演講廳或是走在街上,我都在思考如何讓所在的環境或是世界更加美好,所以從 學生時代起,創意就自然地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再談到如何將創意與設計結合,創意本身並不需要追求結果,它是靈機一動時所出現的好想法,而設計則必需要為 特定目的而進行,若說設計要與創意有關聯,設計是在落實創意的具體可行性。在我多年的設計經驗中,創意與設計是並進思考的兩端,當一個靈光乍現的想法出現 時,腦中另一端也同時在想解決與實現的方式,創意與設計的結合需要時間及經驗的累積,才不至於發生空有創意但無法實踐的狀況。我的學生比我更天馬行空,因 為我已被思考可行性的條件限制了,因此,我非常看重這些設計師或是小孩子沒有顧忌的想法。

8. 如何找到新材質或元素做成創新的設計?
這部份有兩個面向,在具象的部分,我會每天會固定收集資訊,資訊的內容像是台灣有很多產業會做新材料的複合,或是研發新材料等,因為沒有這些材料,就很難 發揮想要的質感,或是達成某種機能、效果,當然材料也會再經過改造、複合。另一個是比較抽象的元素,稱為「符號、符碼」,我經常搜尋它們,並且記錄下來, 成為個人的知識、思考的一部份,例如可以藉由旅遊看到不同景點、文化、圖騰、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建築等,這些元素充滿當地的符號,但也與當地生產的材料 有關。諸如此類的經驗累積,使我在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找出目標族群的符號意象、偏好的型態及風格,這種結合理性的製造條件及充滿感性、文化積累的設計元 素,才能將商品更精準的呈現給觀眾。

9. 設計師在經過創意發想的實踐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與產業結合商品化的衝突和機遇,如何與企業溝通?又該怎麼將自身創意概念的原形與「商品化」達到協調,同時又保有原生的idea呢?

我與我的設計師團隊在創意發想與產業商品化的過程中瓶頸是最小的,設計師應該要在開始設計時,就具備與產業結合的想法,作為設計發想的目的,所設計出來的 產品才能同時實踐創意及產業的期待。需要的溝通過程也應該是在開始的時候,而非像多數台灣設計師在最後「說服」客戶的方式。客戶不需要被說服,而是被「理 解」,並用對的語言溝通,當客戶和設計師都挑到認同自己、接受對方觀念、想法和目的的另一方,才能是完美的結合。如此一來,商品化的過程才能成為較愉快的 經驗,不僅容易得獎,也能造成市場上的震撼,並跨越既有產品的目的性,在這樣的合作裡,從原本的概念到後端實踐的過程都會比較順暢。

回到原點,設計師應該找適合自己的客戶,同樣的,廠商、製造商、品牌商等也應找到能傳達生產意義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 若雙方能夠彼此欣賞以減少歧見與磨合期,最後的結果才能使彼此滿意。

10. 您覺得從事設計,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只有一句話「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在多年的設計工作中,我最討厭,卻最常聽到的就是「不可能」,無論是跨界、對產品下新定義、或是做出一個前所未有、不存 在的產品,在這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比正面鼓勵來的多,所以我最常聽到「做不到」、「不可能」,但是我們仍然願意以時間換取,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我的團隊有如 此決心,是因為過往的經驗和執行的效能,讓我相信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期待未來技術的整合,以時間換取現階段技術的不成熟,不斷的將別人視為不可能的事 情實踐,在設計的生涯中,最大樂趣是期望將不可能的作品被完成的那刻,看到無論是使用者、觀賞者、消費者等露出的驚訝反應,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期待, 也是我每天願意耗盡畢生精力在設計的最大原因。

原文引自:http://talent.tsvtc.gov.tw/inside.php?index_id=1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