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當塑膠科技 遇上設計大師



/ 本文及圖載自國際商情雜誌 2008.12


塑膠,就像會變魔術一樣,以各種姿態出現在人們生活中。
多年來,透過材質創新、技術精進以及設計巧思,
塑膠產品的風貌千變萬化,甚至已經可以取代金屬,
成為航空製造業的素材,未來發展不容小覷。

成立於1993年的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今(2008)年歡慶15周年,於10月特別舉辦一場「從材質、設計與品牌的整合,談塑膠製品發展新機會」論壇,邀請到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丑宛茹教授、大可意念公司總監謝榮雅,以及昆盈企業工商設計部經理/總監李祖楠參與論壇,就塑膠材質、設計與品牌的多元性整合,分享經驗,喚起塑膠業者對設計元素的重視,多元化思考塑膠產業整合發展的未來機會;啟發台灣塑膠產業的創新能力,並提高國際競爭優勢。



蕭耀貴:從接單製造到設計品牌之路

擔任主持人的塑膠中心副總經理蕭耀貴,在引言中首先提到,台灣塑膠產業近三、四年的年產值約達新台幣(以下均同)7,000億元,其中三分之一強(約2,600億元)屬於塑膠製品類,其餘則為塑膠原料類。
觀察這2,600億元的產值,十幾年來數字並沒有明顯變動,但據官方統計的塑膠業者廠家數卻減少了20%以上。相較之下便顯示出台灣塑膠產業的附加價值一直在攀升。

近年來更發現,產業界逐漸由「技術加值」層次提升到「設計加值」層次。許多廠商從以前單純接受訂單的OEM發展到ODM,甚至有些廠商更開始試圖自創品牌。
從細部統計資料來看,台灣中部地區的塑膠製品年產值約在600億元左右,各塑膠聚落也非常明顯,其中包括自行車、鞋材、衛浴設備以及光電產業等。這些產品的未來,都可能會導向設計與品牌發展。

環保訴求 塑膠材料 新趨勢

石油原料短缺與環保議題是未來的必然趨勢。蕭耀貴表示,生物分解材料自2004年以來,已被廣泛應用在各大廠牌的產品之中。包括Sony的隨身聽、NEC與Toshiba的筆記型電腦、還有Toyota的部分汽車內裝等,都是使用PLA材料 (生物可分解型塑膠) 製成。

塑膠除了質輕之外,因材料本身與加工的多樣化,賦予設計師很大的自由度,而且複製快速,容易量產。近年更因積極研發智慧型材料、環保材料、回收材料、可生物分解材料等,使得塑膠產品的商業價值更為提高。

塑膠產業的進化,整合創新技術與設計師對商品的敏感度,期望能漸漸走出代工業與價格戰的時代,創造台灣塑膠產業立足國際的美好未來。


丑宛茹:追求美感人之天性,也是商機所在

設計本身是一種溝通行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丑宛茹表示,人類在生活富裕之後就開始注重美感,而每個人潛意識裡都因個體性而想要追求差異,渴望不同,這便是藝術的本質。在物品的實用功能效果之外,人們還有對美的感受力與品味能力,基於這些追求,於是產品設計便扮演了生活中很重要的角色。

設計扮演重要行銷角色
從開發出一種新材質,到找設計師研發可用性,最後成為消費者手中的商品,這一連串從無到有的過程,正是產業進步的推力。


謝榮雅:材質加設計 整合出競爭力

非設計背景出身的大可意念(Duck Image)總監謝榮雅,在1990年加入宏碁時,才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工業設計。他從基礎工廠技術學起,熟悉開模、射出、組裝等各個環節。「唯有充分了解製造流程與材質的理性面,方能在設計產品時,加入感性的成分」。

創新設計讓材質更具生命力

大可意念設計顧問公司,自1993年開始發展,以結合設計創意、材質研究與品牌策略為核心,迄今已經得過60座國際獎項。其中包含與塑膠中心合作的「便利豆」,得到2008年德國iF產品設計大獎。

又名「捷握盒」的便利豆,採用最符合環保的生物可分解型塑膠(PLA)製成,豆子造型輕巧可愛,平時可將塑膠袋藏置其中,使用時便成為提重物的握柄,減少手痛不適感。是一項貼心又環保的設計作品。

該公司近年並成立全台首創的「材料研究實驗室」,專門研發各式各樣外觀與用途的材質,包含各類塑膠複合品。結合不同屬性的元素,試圖開發出更多獨特觸感與視覺效果的材質。甚至還曾經把電線或其他元素埋入塑膠中一起做複合射出,尋找各種創新的可能。

產業基礎雄厚 推向國際舞台

充分利用塑膠材質的可塑性與色彩靈活度,可以製造出許多令人驚艷的產品。謝榮雅展示了許多與產業合作的例子做驗證: 結合壓克力材質與紡織品複合射出的MP3面板;超細纖維與塑膠複合體的隨身碟;塑膠與碳的複合材質製成的抗靜電容器;結合帆布與PU材質的手提包;結合PU與布料並添加氧化鋁的軟質筆電散熱墊;有溫暖觸感又可摺疊攜帶的充氣式嬰兒磅秤;塑膠取代金屬製成的工地圍籬等。

謝榮雅認為,台灣塑膠產業擁有精湛的技術背景,加上創意設計人才的不斷成熟催化,將一步步走向國際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